本大题共20小题,每小题2分,共40分。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。错选、多选或未选均无分。
1
(单项选择题)“学而不思则罔,思而不学则殆。”这句话出自( )。
-
A.
《学记》
-
B.
《论语》
-
C.
《大学》
-
D.
《师说》
取消收藏
收藏本题
2
(单项选择题)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指出,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是( )。
-
A.
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相结合
-
B.
智育与体育相结合
-
C.
知识分子与工人农民相结合
-
D.
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
取消收藏
收藏本题
3
(单项选择题)小学生常常“好心办坏事”,其原因主要是( )。
-
A.
道德情感不深
-
B.
道德意志不强
-
C.
道德认识不足
-
D.
道德自律不够
取消收藏
收藏本题
4
(单项选择题)我国首次颁布《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》确认实施九年义务教育的时间为( )。
-
A.
1982年
-
B.
1986年
-
C.
2000年
-
D.
2006年
取消收藏
收藏本题
5
(单项选择题)优秀运动员的成功,往往要追溯到启蒙教练的培养。这说明教师劳动具有( )。
-
A.
创造性
-
B.
长期性
-
C.
示范性
-
D.
复杂性
取消收藏
收藏本题
6
(单项选择题)在教育研究中,透过单向玻璃进行的隐蔽性观察属于( )。
-
A.
显性观察
-
B.
参与性观察
-
C.
隐性观察
-
D.
非参与性观察
取消收藏
收藏本题
7
(单项选择题)如果发现有人煤气中毒,首先采取的正确措施是( )。
①立即打开门窗,给房间通风
②给中毒者饮水,防止口渴
③给中毒者盖上衣服保暖
④将中毒者移至空气流通的地方
取消收藏
收藏本题
8
(单项选择题)在板书生字时,教师常把形近字的相异部分用不同颜色的粉笔写出来,以引起学生的注意。所运用的感觉规律是( )。
-
A.
感觉适应
-
B.
感觉后像
-
C.
感觉补偿
-
D.
感觉对比
取消收藏
收藏本题
9
(单项选择题)小学生既不想完成作业又不想被老师惩罚,这种心理现象属于( )。
-
A.
双趋式冲突
-
B.
双避式冲突
-
C.
趋避式冲突
-
D.
双重趋避式冲突
取消收藏
收藏本题
10
(单项选择题)小学生学习了四边形以后,在学习平行四边形。这种学习属于( )。
-
A.
上位学习
-
B.
下位学习
-
C.
归属学习
-
D.
并列学习
取消收藏
收藏本题
11
(单项选择题)儿童道德发展是一个从他律到自律的过程。提出这一理论的心理学家是( )。
-
A.
罗杰斯
-
B.
皮亚杰
-
C.
埃里克森
-
D.
佛洛依德
取消收藏
收藏本题
12
(单项选择题)对小学生进行减压团体心理辅导时,采用的冥想放松方法主要属于( )。
-
A.
行为疗法
-
B.
艺术疗法
-
C.
认知疗法
-
D.
精神分析疗法
取消收藏
收藏本题
13
(单项选择题)按照美国学者古德莱德的课程层次理论,由研究机构、学术团体和课程专家提出的课程属于( )。
-
A.
理想的课程
-
B.
正式的课程
-
C.
领悟的课程
-
D.
运作的课程
取消收藏
收藏本题
14
(单项选择题)陶行知曾用松树和牡丹比喻育人:用松树的配料培养牡丹,牡丹会瘦死;用牡丹的肥料培养松树,松树会被烧死。这一比喻运用到教学上,所体现的教学原则是( )。
-
A.
直观性原则
-
B.
因材施教原则
-
C.
启发诱导原则
-
D.
循序渐进原则
取消收藏
收藏本题
15
(单项选择题)张老师对《匆匆》一课进行教学设计时,将“体会时间的宝贵,并珍惜时间”作为教学目标之一。该目标属于( )。
-
A.
知识性目标
-
B.
过程性目标
-
C.
技能型目标
-
D.
情感性目标
取消收藏
收藏本题
16
(单项选择题)综合课程打破了学科界限和知识体系,按照学生发展的阶段,以社会和个人最关心的问题为依据组织内容。这种课程内容的组织形式是( )。
-
A.
垂直组织
-
B.
横向组织
-
C.
纵向组织
-
D.
螺旋式组织
取消收藏
收藏本题
17
(单项选择题)教室上课时所使用的课件、视频、投影、模型等教学资源属于( )。
取消收藏
收藏本题
18
(单项选择题)教学目标与任务是选择教学方法的重要依据。有利于实现技能、技巧性教学目标的教学方法是( )。
-
A.
陶冶法
-
B.
讨论法
-
C.
练习法
-
D.
讲授法
取消收藏
收藏本题
19
(单项选择题)以评价对象自身的状况作为参照标准,对其在不同时期的进步程度进行评定。这种评价属于( )。
-
A.
绝对评价
-
B.
相对评价
-
C.
总结性评价
-
D.
个体内差异评价
取消收藏
收藏本题
20
(单项选择题)贴在教师墙上的课程表本身也是一种课程。这种课程属于( )。
-
A.
学科课程
-
B.
活动课程
-
C.
隐性课程
-
D.
显性课程
取消收藏
收藏本题