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632年,捷克的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出版了( )。这是近代最早的一部教育学著作。在这本著作中,他提出了普及初等教育,主张建立适应学生年龄特征的学校教育制度,论证了班级授课制度,规定了广泛的教学内容,论述了教学原则,高度评价了教师的职业,强调了教师的作用。
有的人观察能力强,有的人动手能力强,有的人善于口头演讲,有的人善于书面写作。这说明人的发展具有( )。
提出“产婆术”的教育家是( )。
某教师引导学生依据个人的奋斗目标,选出有针对性的格言作为自己的座右铭,用以自律、自励,不断提高自我修养,该教师的行为体现的德育方法是( )。
一名调皮的学生屡次扰乱课堂,教师请其站到教室后面,教师运用了( )。
一位初中语文教师教学生用列课文结构提纲、画网络图的方法促进学习。这里所教的学习策略是( )。
当我们看完电影走到大街上,明亮的阳光刺得我们睁不开眼,过一会儿就感觉自如了。这种现象是( )。
一初中生在地理学习中学会画概念地图的方法后,将这种方法运用到生物学习中去,这是一种( )。
1904年,清政府颁布了由张之洞、张百熙等人制定的《奏定学堂章程》,史称( ),这个学制体现的是张之洞的“中学为体,西学为用”的思想,吸收了日本明治维新时期的学制形式,也保留了一定的封建科举制度的残余,该学制最大的特点是修业年限长,从小学堂到大学堂需要21年,至通儒院需要26年。这是我国正式实施的第一个学制。
教师提问:“一个四边形,每边边长都是‘1’,面积是否是‘1’?”许多同学肯定地回答是“1”,刘晓翔却回答说:“如果把它压扁,变成一条线,面积就差不多成了‘0’。”这体现了发散思维的( )。
在比较讲授法和讨论法的教学效果时,教师分别选用两个班级,一班采用讲授法,一班运用讨论法,两班学生在智力、学业基础等方面尽量保持均衡,期末时测量其成绩差异。这种教育研究方法属于( )。
1958年我国曾提出“两个必须”的教育方针。“两个必须”是指( )。
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:“要尽量多地要求一个人,也要尽可能地尊重一个人。”这体现的是德育的( )。
人在心理活动和行为中表现出的稳定的动力特点是( )。
我们常用“孟母三迁”的故事来说明哪种因素的教育意义?( )